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助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科研平台建设实践与(2)

来源:高教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促进专业和课程建设 科研平台所研究的课题和项目都来自国内外最前沿的课题和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就掌握了学

(三)促进专业和课程建设

科研平台所研究的课题和项目都来自国内外最前沿的课题和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就掌握了学科前沿知识,同时充实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教师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编入教材、融入课程和专业建设之中,对促进专业和课程点建设有重要作用。7年来,新上智能制造专业(水利机械方向),完成省级精品共享资源课4门,完成在线课程建设2门[3]。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在科研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攻关,联合开展新产品研发、设备及工艺改进等科研活动,促进团队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增强科研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为行业企业职工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社会服务,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同时吸纳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学院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技术技能优势和协同合作优势,指导学生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4]。

7年来,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主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20余项,完成企业设备技术改造、技术咨询、企业员工培训等社会服务100余次,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科研平台建设的探索

(一)科研平台的性质

科研平台是面向某一特定行业,通过研发技术、设计产品、成果转化、工程技术服务等研发和服务性过程,锻炼提升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组织形式,是政府为高校和行业、企业建立各方面合作关系的一个平台,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更高一级模式,在助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科研平台的定位

科研平台主要服务对象是向行业中的中小微企业,而不是大型骨干企业。作为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科研平台,其科研方向应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特定的实际目标或应用目标,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工程技术领域,研发目标定位应侧重于工程技术,而不是工程科学[5]。

(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加强科学管理,促进科研平台健康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科研平台由政府主管,学校分管,实行学校领导下的平台主任负责制,建设期内由政府提供建设资金,学校提供配套资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审议批准科研平台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审查批准经费预算。每年12月份科研平台给政府主管部门上报年度总结计划,平台主任负责聘请业内专家组建技术委员会,负责课题申报,对大型技术开发和服务项目进行指导。建设期满后平台独立运作,依托项目,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平台的研发人员根据不同的项目随时进行聘用,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业余完成科研任务,收入与业绩挂钩。采用项目结算形式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以此激励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通过多年“科研平台”建设,锻炼了师资队伍,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了一批有效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1]张登宏.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0-11.

[2]张弦.工匠精神视域下福建高职院校“双师三能”型教师队伍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21-22.

[3]陈迎,赵婷.现代职业教育教师科研育人途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4):36-37.

[4]张艳禾,刘爽,刘益民.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6(6):19-21.

文章来源:《高教探索》 网址: http://www.gjtszzs.cn/qikandaodu/2021/0515/850.html



上一篇: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改革探索
下一篇:农村产权交易的实践与探索

高教探索投稿 | 高教探索编辑部| 高教探索版面费 | 高教探索论文发表 | 高教探索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探索》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